墨鱼君

有行为的人物,才是立体的人物

周末看了一个新韩剧《那年我们》,这种题材不算很吸引我,只看了一集也很难判断质量,但是就人物关系描写和展开这一点来说,编剧明显有功底,认真不敷衍。

里面有一个角色是男主的发小,如果编剧水平不够,或是应付省事,很可能就靠台词简单展现人物关系了,比如常见的“咱们多少年的朋友了”“我们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,还用说这些”等等

很多情节老套剧情滥俗的剧集里,如果只有台词却没有任何情节铺底,观众对人物及其关系产生不了任何情感上的了解和共鸣。

这部剧里,发小这个角色和人物关系,就是靠行为来展现的。男主和发小,名字里有同音字,上小学第一天,男主父母喊儿子小名,两个人同时抬头,发小发现是别人的父母很失落,两人因此相识。配合表演,既展现了发小比男主更加内敛的性格,并让人能隐约感受到发小很希冀家庭温暖。

长大后的小片段里,发小给男主父母的小饭店拍介绍视频,男主父母很紧张,发小则游刃有余的指导男主父母怎么做,间隙还捉弄一下旁边干家务的男主。配合台词,交代了发小纪录片导演的职业,轻松展现了发小和男主一家人都亲密随意的关系。

 加起来也不过3分钟的戏份,没有太多台词,但是人物的性格、关系、甚至某些人生经历已经展现或是隐约透露出来。

剧集也好,小说也好,描画一个人物,而不仅仅是一个人设,一定得有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展开这个人物的成长背景、性格,以此为基础,又会支撑起他后续的行为动机。这样这个人物的内在逻辑才是自洽的,观众才会觉得这样一个人后续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,而不会觉得这个角色只是配合主角或推进情节的工具。

有些作品情节转折推进很精彩,但是大部分角色的存在只是为了辅助故事和主角情节的推进,那在人物和关系塑造这一点上就是失败的。以我有限的经验感受来看,一个讲故事能力很厉害、或者设计情节冲突很厉害的作者或编剧,并不一定擅长人物的刻画。但是相反的,很会刻画人物,尤其描画群像厉害的人,多半是个会讲故事的作者。

通过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背景,作者本人一定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,最起码也得做过功课,知道什么样的性格、背景会展现出什么行为。至于在此基础上的人物关系的发展,那就更加的难,能做好的作者或编剧并不多。可能还是“有生活”的创作者太少了吧,积累不够,对人的了解就不够,那就更谈不上人物的塑造了。

评论(1)

热度(15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